最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教授参加了国家统计局主办的脉中国经济高端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的实录。
前几位专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了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向,与之相关的是如何通过创新驱动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方向。 未来5-6年,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道路,压力非常大,时间非常紧迫。 我非常同意国务院陈全生教授的意见。 如果不创新,中国就不能走过去的快速发展道路。 浙江省很典型。 浙江省经济整体快速发展速度是全国所有省市中面临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产业存在的问题是过去30年间堆积的,冻结三尺,一下子周转非常困难,另外,挑战比本来发展迅速的其他地区大,产业规模越大,发展路径的惯性越大。 从浙江看全国,情况也差不多。 所以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的现实格局
今年是一年,距离国家提出的在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目标大约还有6年。 目前,“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刚刚启动,本人参与的高校科技快速发展规划、国家创新技术能力建设规划已经展开。 从过去的快速发展来说,我最初的评价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建设,整体上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但创新结构的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年和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整体创新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19位。 但是,这里有现实的问题。 也就是说,创新指数往往反映了整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创新绩效、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综合结果。 这个结果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数,但如果关注我国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即结构问题,就会发现,整个国家的创新指数上升了,但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公司。 说到通过创新迅速发展的公司,大多只能想到华为,但除此之外很难代表我国这几年创新的典范和标杆公司。 离开公司的创新能力谈经济结构转型是没有基础的,所以有必要关注我国公司创新结构的状况。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部分公司开始成为创新主体,来自创新的国际话语权也开始构建,华为、万向、阿里巴巴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公司高速发展,但数量非常少,这也反映了我国创新的趋势和方向。
从我国创新指数测度看,2000年以来,我国创新投入指数从原来的100上升到现在的375,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创新绩效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深入看,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创新投入, 如果分解一下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指数和人均gdp结构,就会发现,尽管我国的创新指数整体持续上升,但指数的增长却比人均gdp的增长要快。 这表明创新能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为了尽快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指标,实现年创新驱动型快速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向高校、科研机构投资。 这是因为创新指数的数据上升了,但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这也是我对目前整体结构的第二次评价。
让我再次解读我国这几年的创新驱动迅猛发展。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转型压力。 这个政府为了实现创新,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许多园区,制定了许多政策,使我国的创新环境非常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将我国的创新环境与金砖国家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其他国家不像我国那样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上投入太多的钱,因此无法与我国进行比较。 但是,将其他创新指标如创新绩效、公司创新力等与金砖国家相比,我国创新绩效的释放仍然不足,在专利、新产品产值、重大创新突破以后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就是我国能力结构失衡的原因
我的第三个评价与政府主导型创新有关。 目前,我国政府推进创新的能力很强,但政府提供的资源分配去了哪里? 事实上,在政府的创新投入中,明显的投入是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国有公司,也就是说这几年民营公司的创新研究动力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撑和释放。 这种情况值得反思,证明了公司的创新能力,急需释放动力。
二、实现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的五大矛盾
一是国家创新战术变革与科技创新政策体制落后的矛盾。 国家对创新研发投资的支持主要通过财政和税收两个方面。 但是,从数据观察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支持与公司的创新生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如果没有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反而可能有创新的动力,在此之后,一些公司会专门设立一点部门向财政部门圈钱,以弥补利润不足和损失。 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 从长江三角洲的调查情况来看,我行的公司有70%-80%要求政府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但没有把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钱完全投入到创新研发上。 另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比较,发现民营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与创新动力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但国有企业的相关性不明显,也出现了负相关性。 因此,目前政府财政税收的补贴政策是否对公司和经济整体变革发挥了足够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怀疑。 年,我们整理了国家和地方200多份有关创新的文件,结果发现,这些文件的效果存在矛盾,多项政策未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实施,多项公共设施未能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我国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度设计需要深入反思。
二是全球创新互联网环境开放性与高端创新资源获取难的矛盾。 我调查的时候发现了某种现象。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入发展迅速,目前仍以资源主导进入为主,而不是科技整合主导进入。 民营公司中,愿意合资走出去的公司几乎都失败了。 也就是说,通过与海外公司合资的方法实现以技术为导向的海外进军,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在常规的海外进军中,并购、完全收购或者公司自身在海外建立机构、事务所等方法最为重要。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些变化为我国公司实现全球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由于哪些科技资源实力较强,没有真正能出国的科研公司进行全球创新的动力。 在我国公司走出去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逆现象。 也就是说,国内的资源市场向国际开放,但海外被我们封锁,我们公司仍然不容易获得外部技术。 金融危机后,我国公司有了可以改善这一状况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个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第三对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矛盾。 在金融业中,存在着东部金融机构向西部抽水的水泵现象。 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也存在同样的现象,科技资源、创新资源也在向西部抽水。 我在参加关中---天水国家级西部经济试验区规划研究时,特别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和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发现西安市每万名大学生人数、科技投入、国家研究机构数量和规模、发明专利数量以及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要比浙江省强得多, 进一步考察表明,西安地区许多国家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东部地区转移,科技成果在西部开花,在东部产生结果,科技成果创造的经济价值在东部地区实现。 这种地区间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制度快速发展、创新能力、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应用等部门间的平衡,科技抽水机现象影响了东部西部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西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我分析了2009-年这4年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数排行榜,发现前5、6位基本没有变动,近年来安徽、辽宁的创新能力指数进步,四川今年有所下降。 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一直没有上升,但同时与高位相比,指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现象证明如何激发中西部的创新活力仍然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四个矛盾是新兴产业技术突破的机会和重要的共性技术基础落后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矛盾呢? 在中央号召下,新兴产业多因同质竞争而成为红海。 因此,我们发现,一家公司要实现对新兴技术的追赶,往往会选择远离国家对战术性新兴产业的诱惑的方向。 公司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引导,设计许多重要的新兴产业项目,申请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要科技创新项目,但由于这些项目在产业创新体制、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等方面没有突破,我国公司 在这方面,光伏产业很典型。 近两年来,光伏产业大面积亏损,大企业倒闭,证明我国战术性新兴产业要走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道路还很困难。 而且,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战术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快速发展都需要龙头公司带动,但我国很多龙头公司缺乏创新动力,还停留在资源垄断、市场垄断型的快速发展模式上,所以我国龙头公司一直没能很好地带动,反而成为了产业的关键
最后是所有制公司的混合挤出和国内公司创新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们试图通过混合所有系统来带动公司的创新,但很遗憾,我们发现了四种现象。 第一,民营企业创新资源存在外化现象,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获取创新资源。 第二,实施混合全制政策的目的是让民营企业介入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在介入过程中改变国有企业的结构、管理、经营模式和市场准入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国有企业的资源特征不断凸显。 第三,公司协同开发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资源的控制权主要在大企业手中,民营企业难以参与实质性的创新决策,高水平的人才难以配置到民营企业,难以与大企业进行协同创新。 许多民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只能依靠大木,而这反过来削弱了大企业的创新。 第四,如何调动国有公司的创新动力是目前我国公司创新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中加强国有公司高层审查可能成为有效手段,但我认为市场力量并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
三、政策建议
这样的分析表明,在国际、国家、产业、公司等各个支持水平上,创新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都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处理。 在此,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激励政策的重新设计,即诉求创新的诉求如何变化。 二是政府采购政策的改变;三是创新创业环境的重构;四是技术条件的变化。 其次,分别提出我的一点想法和构想。
第一,创新激励从前置驱动转向后置驱动。 政府对公司创新的激励,目前仍是以项目经费申报的方式进行超前投资,激励政策主要通过超前驱动实现,也就是通过政策驱动实现,而不是市场驱动。 多家公司通过申报项目得到了政府补贴和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没有投入到创新中。 因此,需要将诉求激励政策转移到后置驱动上,将创新的钱转移到诉求方、购买方或公司实现重大创新后再给予补贴。 这样公司就需要承担风险,国家也需要承担风险,通用技术、关键技术都会提高。
第二,发挥政府财政力量,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 由于我国创新活动中举国体制的特点仍然很强,既然存在举国体制,就应该发挥领导创新的应有作用。 例如,在关键技术、通用技术方面,国家要发挥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 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级政府,不再在科技和专业领域撒胡椒,中央决心改变部门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各部门要拿到一些钱,要分散到各处的仙女身上。 我建议政府以情、情、合理、合法的方式采购关键技术,像当年摆弄高铁一样培育战术产业,中央财政雄厚,关键技术、关键基础技术,以当年支援大唐td的方式进行政府采购。
第三,我们要激发市场基础动力,发挥市场决策作用。 例如,目前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地区想要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要想进入市场,没有政府的补贴,所以政府的门槛很高,市场上不是没有人购买吗? 这笔补助金在政府手里,政府向谁提供必须便宜。 例如,新能源汽车被用作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但是,政府资源没有按照市场竞争机制开放,各地方保护着当地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如充电站、电池、汽车等。 由此可见,民营公司面临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政府对当地利益的保护,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如何激活市场基础能力,评价利益集团的机制创新需要深入的释放和突破。
最后,要全面审查不阻碍创新的政策和法律,完全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的基础条件包括资源配置基础、人才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等,需要重新创造现有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这里将重点讨论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申请的知识产权中,80%以上的知识产权无济于事,真正有用的成果大多不申请知识产权。 申请知识产权后,转移时会出现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配置权等问题,最终无论是学校配置还是国家配置,都需要高校相应部门和领导批准,因此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承担知识产权判断和转移、成果分配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风险 然后,当知识产权全员发现成果可以产业化时,往往不申请专利。 因为获得知识产权后,全员只能按照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制度实现资本化和产业化。 显然,八项制度和党员干部不得向公司要求经营者。 那是违反纪律的,所以只能把专利放在柜子里。 目前,我们许多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来自欧美制度,与中国的制度、体制和欧美没有差异,许多制度和政策实际上阻碍了创新驱动。 深层次的创新驱动实际上触及到了根本的好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创新驱动的道路可能到了年纪也不会前进。
欢迎访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注意方法:扫描下面的QR码或键入微信号。 可以成功添加zjusom-wechat
标题:“革新驱动的经济快速发展:把脉中国经济“十三五””
地址:http://www.laszt.com/lhxinwen/2811.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