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州采用销售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商业许可证税,最初推出该税率是在1821年。 到了上个世纪大萧条时期,现代营业税发展很快。 另外,在美国,司法管辖区不同,征收的营业税也不同。
20多年前,我刚去美国俄亥俄州留学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很好奇。 例如,这里的一些蔬菜和水果比中国的“大小”大。 因为这片土地肥沃,我以为长大了也许也正常。 但是,有一件事我不能接受。 给100美元的教科书定价,为了去收银员那里付款,必须付107.75美元。
这是怎么了? 因为当时多付了7.75美元,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差不多是一周的生活费。 当然会刨根问底地调查了解。 于是我大胆地问收银员,为什么要收更多钱? 那个女收银员笑着说:“这是销售税。 不管买什么都要交税。” 想想看,不是啊。 “在超市买牛奶、面包、瓜子怎么不交税? ”
我得到的回答是,农产品和未加工的食物免营业税。 啊,原来是这样啊。 不久,搬到纽约的大学,买书付钱,发现纽约的销售税率比俄亥俄州高,买100美元的书,多付8.875美元,税率会变高。 我又问了多余的问题。 “美国各州的营业税还不一样吗? ”
答案又是肯定的。
在美国,司法管辖区不同,征收的销售税也不同。 例如,在与纽约对岸的新泽西州,销售税只有7%,所有税收收入都存入国库,州政府一分钱也不剩。 新泽西州是穷人和中产阶层的购物天堂。 不仅对农产品和未加工的食物,对家庭用的纸制品、医药品甚至衣服也不征税。 用貂皮等动物制作的衣服,除价值500美元以上外,将征收6%的皮制品所得税( fur clothing gross receipts tax )。 养车就要住在新泽西了。 那里的汽油不征收销售税,每加仑只收0.145美元的费用税。 比纽约便宜多了。
因此,当时住在纽约的留学生,一到假期就三五成群地开破车,去对岸的新泽西买衣服和袜子,最后给破车加满汽油,堂堂正正地满载返回纽约,似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我最好的朋友是摄影师,可以说对数字相当不敏感。 另外,因为家里的杂事都是太太管的,和钱没什么交往的地方。 但是,购买摄影设备的话,他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专业人士。 而且,每次买贵重的摄影器材,他总是对着收据看半天,真心疼啊。 即使是我,也大体上会心痛。 请考虑一下。 如果德国制造的摄影镜头需要2万美元,在纽约购买加上8.875%的营业税,将需要支付21775(20000×1.08875 )美元。 他不心疼那头两万美元。 这是因为事先想好了,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是,那将近两千美元的销售税是不合理的,因为他忽视了他没有计算(没有养成习性)。 而且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这个营业税是怎么计算的。
不如说,每年我们都交个人所得税,为什么购买商品时需要交销售税呢? 政府很糟糕吗?
原本美国各州采用销售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商业许可证税,最初推出这个税率是在1821年。 早期的这个税率不具备广泛的征税基础,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大萧条时期,现代营业税发展很快,首先是从肯塔基州专门向零售商征收的。 到了1930年,美国议会通过了递归制的销售税,但在1934年被平均税率3%所取代。
目前,美国有4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征收营业税。 佛蒙特是最后征收销售税的州( 1969年)。 新罕布什尔州、阿拉斯加、特拉华州、蒙大拿州和俄勒冈州不征收销售税。 这样,客人就可以有机乘坐了。
我的摄影师朋友知道了这个消息,想买昂贵的照相机材料的话,我会告诉夫人。 然后,全家乘着旅行的机会,去不纳税的州,或者去不纳税的州,转一圈到旅行的费用,最初支付的营业税就可以支付旅行的费用,心理上自然平衡。
我自从移居加拿大后,越来越觉得“不好”。 由于加拿大的销售税比美国高,购买商品需要缴纳商品劳动税( goodsand services tax,简称gst ),有些商品需要缴纳5%的省销售税) provincial sales taxes,简称pst。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安大概省债务过高,政府不得不立法,将两种税合并起来,称为“统一销售税”( harmonized sales tax )。 从那以后,我就在多伦多生活。 购买农产品和未加工的食物不征税。 除此之外,任何商品都必须缴纳13%的统一销售税。 和变态加算税一样。
所以,我打算退休后搬到加拿大西部。 那里离中国很近,而艾伯塔( alberta )是加拿大销售税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只有5%。 因为艾伯塔是加拿大最富裕的省份,在那里出产石油。 加拿大最弱势的州可以纳入魁北克省一个,销售税率为14.975%,高于多伦多,特别是蒙特利尔市,有时还会加收1%的临时奥林匹克税。
虽然我们纳税人缴纳着各种各样的税金,但是我们也享有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服务、良好的公共设施。
标题:“各个人都逃不掉的销售税”
地址:http://www.laszt.com/lhxinwen/2553.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