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00字,读完约12分钟
1月9日,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发布重组公告。 引人注目的是,长实、和记的香港企业重组后,注册地将变更为开曼群岛的企业长、长地两地(港人称该法为搬迁册)。
年来,长实和黄不断抛售亚洲资产,将资金投向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已引起广泛关注,牵动着香港人脆弱的神经,引发舆论狂潮。 李嘉诚看到大陆、香港的前途、李嘉诚和政府的关系恶化,有些人认为李超人想要。 在抑制市场信心之后收割高质量的资产。
子曰、看其原因、观察其原因、观察其安全、人焉廑? 要理解李嘉诚的真正意图,最好的方法是研究他的出世史。 平时,许多媒体对李嘉诚的兴趣集中在个人质量和领导力上。 例如,作为领导者,必须比其他人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规划未来。 市场好景的时候,不要过度乐观; 市道下跌的时候,不过是悲观; 无论多么强大多么能干,如果心胸不开阔的话,是不会成功的。 这些成功学鸡汤没有多少营养。 换个立场,看看李嘉诚一生拉动了哪四个浪潮。 通常,每一个这样的浪潮都能使成功的浪潮增加一百倍。 李嘉诚抓住四个,终于使个人财富达到万亿规模(十之八次方)。
第一波:人口红利和工业化
解放战争后期,许多逃离战争的人涌入香港。 这些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有产阶级。 到1950年,香港人口从战争刚结束的50万激增到220万。 此后,大陆的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东南亚的排华,客观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香港。 据维基百科估计,1950年至1980年间,大陆出逃人数达到200万至250万人。
战前香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结构是单一化的转型贸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段时间里,香港的资金和劳动力密集程度在无形的世界中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天时地利曾使香港成为世界工厂之一。
195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2岁的李嘉诚以东至西聚的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料厂。 迄今为止,他在一家塑料企业担任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经过八年筚路蓝缕的奋斗,直到1958年李嘉诚终于用塑料花获得了人生第一个金桶。 全年长江塑料厂营收、净利润分别突破1000万港币和100万港币。
由于香港地域狭小,缺乏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制造业只能以塑料、五金、纺织等轻纺产品为中心,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 李嘉诚没有沉浸在塑料花大王的桂冠中。 他预见到香港制造业前途艰难,于是第一时间将制造业获得的资金投入房地产。
果然,到1960年李嘉诚开始的塑料和玩具已经挤进了557家企业。 1972年,增加到3359家公司,劳动者人数占全港劳动总量的13.2%,其中半数以上专门经营或兼营塑料花。 原料进口被洋行垄断,再加上中东石油危机,1973年香港塑料行业一度陷入生死边缘。 此时,已经活跃在房地产行业的李嘉诚积极组织塑料领域的自助,从长江库存中半价出售了12.43万英镑的原料给友好国家!
第二波:香港的土地增值
香港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万至13万(旺角)。 到今天为止,居住一直是香港的大问题。 另外,从转型贸易转移到制造业需要很多现场。 此后,香港转型为现代服务业,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对高级写字楼和酒店的诉求极为旺盛。
1958年,李嘉诚从塑料花中取出第一桶金后,在北角建造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楼,1960年在柴湾建造了第二座工业大楼。 这两个只能出租不能出售的项目为李嘉诚进军房地产奠定了基础。 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1980年与1959年相比,工业用地价格上涨了280.8倍,商业大厦占地价格上涨了73.5倍; 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82.2倍。
1966年文革狂热感染香港左派,中国共产党将武力夺回香港的谣言四起,掀起了移民热、抛售房地产热。 李嘉诚根据此前的形势,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持有房产达到35万平方英尺( 3万25000平方米),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币。 此外,还拥有7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
凭借这个本钱,长江实业( 1972年7月更叫这个名字)于1972年11月在港上市,募集了3150万港币的资金。 同期上市的新世界募集了1亿6000万港币,恒隆地产募集了2亿港币,新鸿基募集了10亿港币。 当时,市值只有1亿5700万港元的长实勉强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无法与英资地相比。
在香港,人少,很多人都以房地产必定繁荣为目标,但只有李嘉诚在历次风波中,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 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对港股的破坏,1980年代中英谈判动荡的香港信心危机导致股市暂时崩溃,1989年的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等)。
(/h ) )另外,有些并不怎么贵重。 李嘉诚不拘泥于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不动产估价低的时候多投入少出(土地购买、建设、租赁),在不动产估价高的企业的情况下多投入少出) )而是建设不动产进行出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实系在香港拥有租赁房产,建设工程和土地储备合计达7588万平方英尺,成为香港地王。 从未踏过空的李嘉诚,成为战后半个世纪香港土地暴涨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浪潮:英资退华资进
李嘉诚、包玉刚等华资精英崛起之前,香港是英资洋行的天下,更确切地说是四大洋行(怡和、太古、和记黄埔有限企业、会德丰)的天下。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拥有牛耳的怡和洋行创立于1832年,因此没有香港,先有怡和。 黄埔是香港第二大洋行,涵盖房地产、酒店、港口及相关服务、零售与制造、建设与能源等行业,市值达62亿港元。
1979年9月,在汇丰银行的帮助下,李嘉诚以1.278亿港元获得黄实效控制权。 (汇丰将所持黄债转股的一半出售给李嘉诚,而且只需支付对价的20%作为定金即可生效) )当时的长实资产仅为6.93亿港币。
李嘉诚成为英资大行的第一位中国业主。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只是幸运地得到了,无法控制巨大的黄色和黄色。 但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自从一艘名叫黄的旧航母再次随波逐流,净利润四年上升了四倍之后,李嘉诚获得了超人的称号。 2000年度,黄埔营收、利息税前利润分别达到848亿港币和196亿港币。
1985年1月,李嘉诚以29亿的价格购买了10大英资上市企业中港灯34.6%的股份。 港灯是拥有专业牌照的电力集团,与其他英资企业中华电力集团形成寡头垄断。 李嘉诚长年瞄准港口的灯光,但没有被提出来,当时飞机成熟仅16个小时就完成了决定和商务谈判。 在各国的资本市场上,为了夺走肥肉而拿着拐杖,或者鸡飞狗跑,长时间止步不前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是李嘉诚吞港灯竞价,反而优惠13.5%亿5000万港币)。 港口灯连全天的停靠点都没有,真漂亮。
耐心等待,精心计划,看清时势,勇敢制定计划。 这样李嘉诚运用资本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把香港从女王之城变成李家之城。 香港人居住的房子、用电、上班的办公楼、工作的码头、购物的零售店、打电话、看电视… …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香港人每次赚钱,每次花钱都离不开和李嘉诚的关系!
英资节败退不是无能的错,而是与香港的特殊地位有关。 以怡宝为例,1949年,当时的怡宝老板为大陆资产奔走,到1952年放弃努力,不仅精力充沛,还留下了心理阴影。 近几十年来,怡宝对中央政府抱有很多戒心,惋惜手中的摇钱树,但对香港前途没有信心,奉行在香港赚钱、在海外迅速发展的政策。 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怡和海外投资遍及20多个国家,从英国房地产到中东石油,从夏威夷到菲律宾。 英资洋行继续从香港采血,每次发生政治、经济风波都不惜卖儿卖女。 这是李嘉诚、包玉刚(九龙仓并吞)们得手的根本原因。
第四次浪潮:大陆房地产热潮
1978年9月,和家人一起逃到香港39年后,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从那以后的十年里,李嘉诚不急于投资,而是视察各地,捐款。 1979年在潮州建设大众公寓,1980年捐赠2000万港币在潮州建设两家医院,参加汉江大桥建设,累计捐赠8亿港币成立汕头大学。 1984年,向中国残疾人基金捐赠了100万港币& hellip & hellip;
(/h ) )李嘉诚再次表现出很大的耐心,散布善缘,做当权者,待命工作。 1989年部分外资撤出时,李嘉诚向中国残疾人基金捐赠了500万港币(此后至1996年为6000万港币),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了1000万港币。 然后,惯用的人抛弃了我,采取战术,迅速晋升为大陆投资最多的港商。 两年后,李嘉诚被批准建设东方广场,20多个部级机构、40多个市级机构、100多个部级机构、1800多个居民、以及麦当劳相继为李超人提供土地。 李嘉诚在内地获得高质量项目的能力明显。
近十几年来,大陆房地产热潮、土地价格暴涨有目共睹。 据业内人士估算,长度和大陆土地储备稳定在1500万平方米至2000万平方米之间。 李嘉诚否认囤积土地,但是长和系的开发很慢,从得到土地到清盘都有10多年了。 土地取得时的楼宇地价几百元,销售时的单价上万元,几十倍、几百倍的附加值是客观存在的。
bat崛起之前,大陆富豪排行榜前十名大多被地产商占据,他们的财富大半来源于土地附加值。 他们和李嘉诚之间不存在谁学谁的问题。 天和弗拿走的,只是反其道而驰,拉得大家一模一样。
今天的李嘉诚和半个世纪前的凯撒克家族
事实胜于雄辩,内地抛售和香港资产、长江和记录转移书显而易见。 如果不让李嘉诚自己承认撤退,就不能说撤退吗?
转移簿中有充分的技术借口bat等许多中国企业的上市主体也在开曼&hellip注册… 真的森林破了吗? 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掀起了转会之风。 到1990年12月为止,怡和、土地、大昌等77家上市公司将注册地从香港变更为开曼、百慕大和英国。 谁也不能缺少借口。
过去,李嘉诚用行动的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作为香港人中心的汇丰银行借英国收购密特朗银行之机转会伦敦后,李嘉诚立即辞去汇丰银行非执行副主席的职位(要知道这不仅意味着荣耀,也意味着与汇丰密切的战术合作)。 转移册意味着什么,李嘉诚比谁都清楚!
其实,光是长实这三年的现金流量表,就可以看出长实收缩的边缘。
1)如果公司在扩张中,投入的钱比回收的钱多,而且是现金因投资活动而流出的收缩中,则正好相反。 年,由于长实投资活动发生120亿元现金净流出,全年净流入28.4亿元,年现金净流入上升至68.9亿元(包括因出售房地产而产生的54.3亿元)。
(/h/)2)同样,扩张中借来的钱比例增多,现金通过融资活动净流入。 年,长实纯融入127亿,年逆转为16.5亿,年流失为38.3亿。 简单地说,就是要抓紧还款。
3)年上半年,长期进取的趋势只有2起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商和加拿大机场停车服务企业,后者的交易金额达到27.2亿港币。
当时,在与英资洋行斗智斗勇,引起对方兴趣的时候,李嘉诚体会到了极致。 所以,他收购港灯时,那么从容。 历史惊人地相似。 现年86岁的李嘉诚走上了当时的谈判对象凯泽克家(怡和洋行之主)的心路。
脱亚入欧是李嘉诚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样动静大了还想捂眼睛和耳朵是没用的,用长江、和记反驳香港、大陆还有很多资产,抛售资产更是下贱。
有人辞职回乡,有人连夜逃去科学现场,英资撤离、汇丰转会未影响香港繁荣。 李嘉诚撤退不是危险信号。 过度解读,不需要在不安的驱使下度过一整天。
标题:“正在“脱亚入欧”的李嘉诚 曾拽住这四个浪潮”
地址:http://www.laszt.com/lhxinwen/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