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楼市不振,高收益的信托财富科技商品成为个人财富管理的新途径。 但是,最近频繁出现的信托产品“兑换难”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信托业资产要越过7万亿元大关,而且部分投资者面临着数百万财富蒸发的风险。
信托资产管理是致富的“绞肉机”
根据中国银监会非银部的数据,截至11月底,中国信托业管理信托财产6.98万亿元,有望超过保险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领域。 但是,规模“大跃进”的背后是风险的累积。
12月21日,国内最大信托企业之一中信信托发布临时公开公告,称总募集金额达13.335亿元的《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未能按期还本付息,当期未清偿利息达7456.4875万元。 也就是说,投资者面临着本金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
根据产品证明,该信托计划向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全通电镀板企业发放信托贷款,将本息还款作为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第一期和第三期的预期年收益率为10%和9.5%。 但三峡全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无法按时支付巨额利息,信托计划无法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迄今为止,许多信托财富科技商品陷入了兑换嫌疑。 中诚信托6月确认,旗下约30亿元的信托贷款融资人卷入民间融资诉讼。 11月,中融信托未能偿还3.845亿元信托贷款,拍卖青岛凯悦中心部分资产12月,从募集近4亿元资金的“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中出现了巨大损失。
一方面,托业的规模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托财富技术商品频繁地踩上“地雷”,个人投资者为了财富的蒸发而埋下了钱。
上海籍商人王先生是某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 年2月,在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他以300万元购买了“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 据管理报告,截至去年9月30日,该信托计划机构净利润为0.5642元,亏损近45%。
信托遇到兑换的压力
专家表示,尽管法律对投资者有基本明确的保护,但随着信托标的、参与主体的扩大,机构和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兑付难”等风险频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炜明认为,与个人提供包租回报相比,信托机构应该保证能力更安全,业务流程更规范。 但是,在资金紧张的大环境下,一些产品在设计时忽视风险,热衷于参与放贷,在担保、代销过程中引起了不谨慎。
由于信托资产管理风险较高,通常以较高的抛售门槛筛选合格投资者。 但是,代理销售机构违反分批销售,将无法承受的投资者投入市场。 年2月,北京某第三方理财机构擅自拆分四川信托产品,将销售门槛降至5万元。 另外,在一点销售人员“无风险”的误解下,在无风险投资者预期的高收益诱惑下,以“拖拉机”的形式筹集亲戚朋友的资金购买信托产品,往往填补了更大的风险。
“最近信托面临的兑付压力是高收益债务公司面临债务危机,以及定向增发和行情“对赌”失败,这些投资形式存在较大风险。 ”
例如,根据《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合同,该产品没有设立特别的止损条款。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收益率有可能为零,投资者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本金。 投资报告显示,该信托产品参与的5只定向增发股票均曾跌破认购价。 以300万元起的销售额计算,144名自然人损失超过1亿元。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金作鹏认为,许多信托产品的设计都以融资人和特别委托人的好处为首要考虑,投资风险和责任不对等。 托业如果不及时全面保护投资者,可能会引发与托业相比的诉讼,甚至社会风险。
信托是如何避免风险的
临近年末年初,理财市场经常出现超高收益、保本兑换等销售口号,四川信赖某产品,叫嚣最高35%的预期年化收益。 但是,根据最近报道的一系列兑换危机,“刚性兑换”只是口头约定,“兜圈子”神话难以置信。 投资者应该强化风险意识。
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任何财科技商品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等的。 一些产品宣传的100%“刚性兑换”不受法律保护,只不过是在亏损爆发后,组织维护企业品牌的不成文的选择。 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签署合同等同于接受所有条款,承担法律风险。
专家认为,面对理财神话崩溃带来的损失,投资者有必要提高对代销产品的风险意识。 另外,信托产品也必须完全担保设计、风险控制,代理商必须对风险揭示行为负责。
金鹏认为,代销机构是针对投资者的营销渠道,其新闻披露直接影响购买意愿。 代理销售人员有缺陷的,职务行为的责任首先应当由代理销售机构承担。 特别是对投资者来说具有“准国家信用”的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必须慎重。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机构已是信托推送主力之一。
张氏认为,目前信托行业存在“小马拉大型车”的突出矛盾,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担保估值和定向增发方案的监管,检查财科技商品的实际兑付能力,防范信托爆炸性增长的系统性风险。
标题:“信托理财频现兑付危机 7万亿是繁荣还是泡沫”
地址:http://www.laszt.com/lhxinwen/2522.html
心灵鸡汤: